欢迎观临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网站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主页 > 党史学习教育 >
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系列评论之九
  • 发布日期:2021-08-31
  • 来源:管理员
  • 浏览量:0
作者:徐奉臻《光明日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党与国家命脉之所在、全国各族人民命运之所系。勇于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是党的鲜明品格和最大优势。把党建作为伟大工程来推进,是党的创举,是党百年风华之秘籍,也是党的事业丰功伟绩、光前裕后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基于历史经验强调“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于现实需要要求“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仅辩证统一了自我革命阶段论和自我革命不断论,而且为新百年深化党建提供了认知基础和实践指南。
  话语折射实践,话语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建党至今,我们党始终在求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自觉叩问中不断开创党建新境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党建话语。从1939年毛泽东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到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升至“新的伟大工程”,到十九大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定位为“四个伟大”的维度,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提出党的建设新要求,都展示了党建久久为功的艰辛历程,体现了党建不断丰富的时代内涵,彰显了党建驰而不息的未来趋势。
  大明无偏照。我们党所以能以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建,义无反顾地坚持以公心戒私心、用权力公器谋人民公利,是因为党是人民性和使命型政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群体。相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增进民生福祉、以民心工程为至要是党的本质与情怀,不负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动力及价值。
  党建是一贯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一贯性指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建设目标一以贯之,具体性指不同时空条件下党建的实践路径有所不同。新时代党的建设跨越两个百年,处于两个大局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我们已交出高效高质的百年党建成绩单,为新百年的党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新起点上党建的任务依旧艰巨,党内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不纯问题依旧存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旧复杂、尖锐和严峻。
  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新百年新起点党建,须将固本培元和开拓创新有机统一。理念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守;实践上,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创新,不断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进新百年新起点党建,须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统一。理念上,以忧患意识盛必虑衰,既防患未然,又防微杜渐。以知过之智和改过之勇猛药去疴,既激浊扬清,又矫失成德。实践上,以政治建设为方向性统领,以制度建设为贯通性主线,以整体系统和协同思维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及时解决思想上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政治上的“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作风上的“搞变通、耍花样”和“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等问题,使共产党人“长才干、壮筋骨”,敢于“涉险滩、破坚冰”,以宽肩膀和铁肩膀“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
  以高度的行动自觉推进新百年新起点党建,须将从严治党与安邦治国有机统一。理念上,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建,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践上,在“四个伟大”框架内,通过深化党建,为党领导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保障。在“五位一体”视野内,通过深化党建,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提。在“四个全面”范畴内,通过深化党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时之至,间不容息。不断推进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意味着党建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百年辉煌还需迈向永恒辉煌,共产党人只有安不忘危,才能在功成名遂时功成不居,以经始大业的斗志永葆党的革命本色。百年风华还需朝向千秋伟业,共产党人只有存不忘亡,才能在执掌政权后不矜不伐,以敬终如始的劲头永葆党的执政资格。共产党人只有治不忘乱,才能在承平时期谦恭虚己,以戒奢以俭的传统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历史表明:只要坚韧不拔地推进党建,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能确保党员信念、政治、责任、能力、作风过硬,就能确保党成为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先锋与民族脊梁。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过去,党通过不断深化党建工程,响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百年之问。未来,我们党也定会孜孜不已,以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耀世成绩,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留下历史路标。
  (作者:徐奉臻,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转载来自网络,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