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07-18
- 来源:管理员
- 浏览量:0次
高考结束后
很多学生将医美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
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走进医院
咨询割双眼皮、打瘦脸针等项目
这一现象
在展现年轻人积极“求美”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容貌焦虑的问题
对于选择进行医美的学生,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其行为归结为容貌焦虑。有些学生可能是基于成熟的思考和合理的规划,希望通过适度的医美手段来改善某些确实影响自身形象的问题。此外,他们在作出决定前,对医美可能带来的效果和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这种选择是基于自我提升而非对外界压力的屈服。
然而,另一些学生的情况则令人担忧。他们进行医美并非出于自身真正的需求,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过度强调外貌重要性的影响。比如,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经过精心修饰的面容,以及对特定容貌特征的过度推崇,导致一些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拥有符合所谓“标准”的外表,才能被他人接受和喜爱,才能在社交中获得成功,由此,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和不安。这种心态实际上是容貌焦虑的典型表现。
容貌焦虑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是否符合审美标准并可能为此受到负面评价而产生的担心、紧张、不安等一系列焦虑情绪。如今,在“外貌经济”及网络媒介广泛传播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愈发关注外貌形象,容貌焦虑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凸显。2021年,有人针对“容貌焦虑”话题面向全国2000多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近六成的大学生存在容貌焦虑问题。
研究发现,容貌焦虑具有年龄结构分层特征。容貌焦虑多出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容貌焦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轻度焦虑,表现为对自己的容貌感到不满,经常关注和评判自己的容貌,担心听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中度焦虑,如无意识贬低自己的容貌,经常寻求他人对其容貌的肯定,反复与他人进行比较;重度焦虑,如进行各类医美或整形手术,过度节食,不认同自我价值,逃避社交等。
研究发现,受访的大学生中,有28%的人为了提升容貌坚持每天控制饮食和运动;有52%的受访者注重护肤,学习化妆及穿搭;有20%的受访者表示,想去割双眼皮、做牙齿矫正、丰唇等微型整容项目。
社交媒体平台赋予个体广泛的表达空间,人们能够轻松分享个人照片、视频和观点。在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展示着美好的容貌和完美的人生际遇,信息接受者在旁观这些“美好容貌”及生活状态时,再对照自身的现状极易产生挫败感。数字化技术如美颜滤镜、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涌现,丰富着大众的视觉幻象,也推动着容貌的“完美化”升级,对于容貌的过度美化修饰,将大众带入“容貌拟态世界”中,进而让个体对自己真实普通的容貌产生过度焦虑。
此外,媒介广告中存在各类护肤和医美宣传,极易使一些人陷入对自己容貌和身材的过度苛刻状态。研究发现,有74%的受访者表示,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完美容貌”以及医美行业的过度营销会使自己不时陷入容貌焦虑中,“各种帅哥美女的频繁推送,让我觉得自己好丑。”
人们在生活中切实关注到了容貌福利,不少家长逐渐改变以往对整容的看法,从坚决反对变成了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部分大学生的容貌焦虑离不开其父母的推波助澜。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在乎朋友对自身外表的评价,并且会在朋友间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自认为存在容貌焦虑的大学生身边都有存在容貌焦虑的同辈群体。
研究发现,整形美容群体的个性特点中,精神质和神经质水平都要高于正常人群。其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面对失败和拒绝常常归因于外貌不够完美,从而深陷容貌焦虑。
体象障碍是指外貌正常者想象自己的外貌有缺陷,或对轻微的躯体毛病过度担心。这种观念会导致个人产生痛苦的情绪或影响个人的社会功能,其在整形美容者中的发生率达15%。
长期处于容貌焦虑状态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缺陷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可能发展为社交恐惧症或进食障碍。
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同时要以身作则,不以貌取人,鼓励孩子注重自身的品德、能力和个性发展。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和内在美的重要性。因心理疾病导致容貌焦虑的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学生们创造一个
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成长环境
让他们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
面对自己的容貌
真正散发从内而外的美丽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