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网站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主页 > 健康促进 > 健康知识 >
胃肠如何健康过冬?且听名中医来支招
  • 发布日期:2024-12-02
  • 来源:管理员
  • 浏览量:0

 

身体好不好,脾胃说了算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胃疾病

从古至今都是中医关注的

重要健康问题

 

进入冬季

天气转凉

加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生活作息紊乱等原因

很多人就会出现脾胃不适的症状

胃疼、胃胀、反酸、腹泻、呕吐

……

本期健康医说

甘肃名中医、“脾胃之王”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道坤

就冬季如何护脾保“胃”

为大家支招

 
 

本期健康专家  

甘肃名中医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道坤

 
 
 
 
 
 
 

 

王道坤教授认为,冬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期,通常与气温下降影响胃部血液循环、饮食习惯改变、情绪波动、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有关。天气变冷时,身体为了保持体温,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胃部血液循环变差。胃部血液循环对胃黏膜的修复和营养供应至关重要,血液循环不足可能导致胃黏膜受损,从而引发胃痛、胃酸过多等问题。


“寒冷天气使人食欲增加,饮食习惯也会改变,容易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加重胃部负担。冬季更喜欢吃火锅、麻辣烫等辛辣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不适。”王道坤说,冬季阳光不足,也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波动会影响神经系统,进而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蠕动,引发胃部问题。

 

 

 
图片
图片

 

 
 
一、胃肠病常见症状
 
 
 
 
 
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肠胃的功能。针灸可以减少胃肠痉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肠炎症等。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通过针灸调理,可以帮助肠胃恢复正常功能。
 

 

 
症状一
 

胃痛、胃胀。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这样的病情时间可能已经很长;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后发作。这种情况可能是胃溃疡。

症状二

 

腹泻肠鸣。饮食不当或受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这种情况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
症状三

 

便秘口臭。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口臭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多地食用辛辣食品,以及劳倦过度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脾功能衰竭,胃肠功能减弱,使食物在肠内得不到正常的消化,积滞生热,通过口腔及鼻咽部位形成口臭。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会出现口臭。

 
 
症状四
 

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

 
 
 
 

 

 
 
二、冬季肠胃养护
 
 
 
 
 
 

寒冬季节

我们的肠胃比较脆弱

需要注意保护

冬季养护肠胃

通过调理饮食、规律的生活

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肠胃

    

 
调理饮食
 

 

冬季胃肠养护的关键是保持温和与均衡的饮食。在寒冷的天气里,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油腻和坚硬、黏质、寒凉、生冷的食物,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来调理胃肠,比如羊肉汤、炖品、红枣糯米粥等食物都能够温暖胃部、促进消化。

 

适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可以帮助消化,增强胃肠蠕动,燕麦、全麦面包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避免过食或暴饮暴食,不要吃得过饱或过饥。少吃寒凉食物,特别是青年人,这时候不宜喝冷饮应多喝温开水,把水烧开以后放温就是放到四五十度适合口腔(温度),不要太烫也不要太凉。

 

 
注意保暖
 

 

胃部受寒是引发胃肠不适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暖对于冬季胃肠养护至关重要。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导致胃部的血液循环减慢,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和腹部,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外出时添加衣物。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胃部的消化功能。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不仅能舒缓胃部疼痛,还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对冬季胃肠养护和预防胃肠疾病也有积极作用。

 

 
调整情绪
 

 

保持良好的情绪也至关重要。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情况,而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容易导致胃肠疾病。可以通过晒太阳、晒背、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让胃肠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工作。

 
 
 
 
 
 

  

 

/健康科普

 
 
 

编辑丨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奔流新闻

审核丨一审 李海波   

审核丨二审 杨晓梅  

审核丨三审 苏亚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