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甘肃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网站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 主页 > 宣传之家 >
这就是《1921》最大的底气
  • 发布日期:2021-07-08
  • 来源:管理员
  • 浏览量:0
《参考消息》  作者:张迅申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百年前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以雄健的文风革除旧社会的思想积弊,以鲜明的纲领涤荡腐朽的世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撒下了种子,他们不仅是思想者,更是活动家;不仅是“盗火者”,也是“播种机”。他们在国内陆续组建的党的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条件。
       今年以来,《1921》《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主旋律影视剧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这些参与建党事业的革命先驱,以历史真实驱动艺术真实,更加细微地全方位展现这些思想者和革命家的胆识与气质,于无声处打动人,因而也获得了恒久的艺术力量。
       热血生动的形象
       在电影《1921》中,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陈独秀的眼睛——在镜头中,他的眼里满是旧中国的残垣断壁,皇宫内的人慌不择路地奔跑,旁白闪过耻辱的不平等条约细节。在这段闪回与重现里,李大钊在五四运动现场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讲,与巴黎和约签订时列强领导人签字的场景交相呈现,二者的共时性与反差性,达成了一种艺术上的互文效果,展示出当时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的现实,以及当时国人期待变革的高昂情绪。
       在开头的这段叙事中,陈独秀和李大钊无疑是其中的主角。随后影片拉回现实,李大钊探监陈独秀,说起组建革命组织时,二人的兴奋溢于言表,“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他们面对山河破碎的现状,用内心的呐喊为整部影片奠定了基调,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也是建党这一开天辟地事业的开创者。
       《1921》里,陈独秀的扮演者陈坤与李大钊的扮演者李晨也时有亮点闪现。李大钊监狱里看望陈独秀时,不无责备地说,“发传单这种事情,非要自己去吗?你是领袖,不是少年”,陈独秀则喃喃自语道,“出教室,进囚室,出囚室,进教室”……这里的李大钊显得更加沉稳持重,陈独秀则因为军阀无休止迫害和牢狱生活的摧残,言语中难掩失望与愤懑。而李大钊在接陈独秀出狱时,二人齐齐望向远方,昭示着新生力量的勃兴,这些都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艺术表达。
        《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说,陈独秀的这双眼睛,其实是从主观视角映射出中国近代的变化,“电影用了六个时空剪影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片段,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特别兴奋”。
       也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所说,《1921》实现了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首尾借助丰富的黑白影像史料,史料与片头字幕叠加出现,高效、紧凑,形成了历史的纵深感与互文、开放的表达”。
       而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的出场,一样意味深长,统领全篇。他甫一出场就衣衫褴褛,端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园里,面对中国留学生围绕走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道路发生的争吵,陈独秀笑而不语,反而是李大钊后来跟上他后,二人才互吐心声,原来二人都痛感思想革命要先于政治革命开展,仅靠政治上的意气辩论是救不了国的。
这些主旋律影视剧借助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无疑都加深了对陈李二人一腔热血而又生动的形象。导演张永新就曾说过,陈独秀在《觉醒年代》里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出场,是基于历史线索的艺术创作。对一手历史资料的融汇,正是他们创作主旋律作品的最大底气。
       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从历史上看,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和李大钊虽不在场,但影响力使得他们“时刻在场”。这也在《1921》里的不少细节中得以展现。在影片的情节中,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张国焘,在李大钊面前兴奋地问,“先生,我能去吗?”刘仁静则是被李大钊称赞为“理论基础好”,在获得代表资格后,更是兴奋溢于言表。
       在嘉兴的红船上,尽管陈独秀没有到场,但与会代表们还是举手通过了他担任中央局书记的职务。这些都是基于史实的艺术展现,而从这几个侧面不难看出,陈独秀和李大钊当时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
史实记载,陈独秀当时在广东教育委员会任职委员长,当时的广东省省长陈炯明曾答应过,“保证决以全省收入十分之一以上为教育经费”,然而却迟迟没有兑现,他也一直在为此奔走争取,未能前去上海开会。李大钊则是在京师八所高校讨薪委员会担任先锋,整日忙于活动,一时也抽不开身,这些在电影《1921》里,基本都得到了还原式呈现。
       不过对于陈独秀和李大钊而言,一大对于他们而言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后不久,陈独秀就辞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影片《1921》在最后,也客观展现了陈独秀在参加中共二大时,对中国工人运动的支持,以及对党组织完善所作出的努力。
       不过,对于电影来说,陈和李不在中共一大的现场,无疑也增加了建党叙事的影视化呈现的难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表示,党的一大有一个特点,就是当时建党的两位元勋李大钊和陈独秀并不在场,聚焦其他的参会代表,从故事叙述的角度是有难度的,不过《1921》在故事性打造和主题性聚焦的层面上都是可圈可点的,层次感依然饱满,逻辑感依然清晰。
       传递希望的火种 渴盼“庶民的胜利”
       从观众反响来看,今年上映的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做到了让观众耳目一新。事实上,不少声音认为,《觉醒年代》通过艺术创造,改变大家以前对陈独秀的“刻板印象”,把真实的陈独秀,那种博学多才、桀骜不驯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陈独秀也是当时许多进步青年的导师。史料记载,毛泽东于1920年5月到达上海,一方面是为一些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送行,另一方面进一步宣传湖南驱张运动。毛泽东当时拜访了陈独秀,与陈做了一次长谈。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在上海,我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就还原了这样的历史片段:吴刚老师饰演的陈独秀,对毛泽东语重心长,鼓励他看陈望道首次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并回家乡长沙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而在电影《1921》里,陈坤饰演的陈独秀还对王仁君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展开了启发式的对话,“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加上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保证,你想想看能得到什么,最后就是得到一个新的世界”。
       李大钊本人也是当时青年人的良师益友。毛泽东后来在和斯诺谈话时怀着深厚的感情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由于李大钊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亲近学生的态度,使他成为最受知识青年敬仰和爱戴的导师。他所任职的北大图书馆,还成了当时宣传革命的活动中心。
       事实上,无论是在《觉醒年代》里饰演李大钊的张桐,还是《1921》里饰演李大钊的李晨,都把李大钊这种良师益友的耐心与诚恳,同时又兼具理论家的自信和活动家的执行力的特点呈现出来。这也就是主旋律影视剧的魅力,它们在不断塑造甚至可以说重塑着大众对过往历史人物的认知。它们不断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融合,历史人物在它们的叙述下既雄伟高昂、精神抖擞,又展露出平实与人性化的一面,正因为接了地气,所以也就有了人气。
       回望百年前的历史时刻,正是这些思想与革命的前辈,不断以生命的温度传递希望的火种,奔走呼喊,著书立说,他们渴望劳苦大众能够翻身做主人,国家能够昌盛而外御其侮。百年后的我们,也正是通过这些反映光辉历史的主旋律影视剧,穿越时空,与前辈建立持久的情感联系。期待这样注重品质的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多,让我们能有更多机会触摸真实的英雄,缅怀先人的遗迹,沿着他们的脚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懈奋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