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03-04
- 来源:管理员
- 浏览量:0次
“良药苦口”一般多用来形容中药,有很多人掐着鼻子把它喝完,也有人选择在中药里加一大勺糖,试图“掩盖”苦味。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中药会那么苦?吃中药(特别是汤剂)能不能加糖呢?
Question1:
为啥中药会那么苦?
中药的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来源于生物界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药用植物中,如毛茛科乌头、附子、黄连,小檗碱科三颗针,豆科苦参,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等。而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只有个别具有甜味,少数有辛辣味,其余大多是苦味,所以中药汤剂一般味道苦涩。
这些化合物在中药中的存在量和种类因药物而异。古代中医师认为,药物苦味对于药性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苦味成分不仅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引起暂时的口感变化,还可以作为药物活性成分,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药理学效应。
Question2:
“苦”也有疗效?
苦味素受体(TAS2Rs)是人体对苦味感知的受体基础,是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苦味素受体不仅分布于味觉系统,还广泛分布在胃肠、呼吸、肌肉、皮肤以及生殖等系统,进而调节食欲、舒张气管平滑肌、促进胃肠激素。
中药中的苦味成分可以响应人体内的苦味感受器,进而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修正自然免疫应答和自体免疫应答。此外,对于人体的消化道功能,苦味成分也具有激活机制的作用,能够吸收人体免疫力和代谢力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刺激人体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有助于改善食欲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虽然中药苦味的确没有那么好的口感,但中药所包含的苦味成分是非常宝贵的,并且还能够为人体带来诸多益处。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该根据人体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而不是仅仅为了改善口感而随意选择。
Question3:
吃中药能不能加糖?
在中药汤剂中加糖可以中和中药的苦味,但是添加糖会影响中药的药效,因此尽量避免添加糖。
中药汤剂自古以来常自行煎煮,肉眼难以识别药材或汤剂质量之优劣,多以口感判断药材成分提取之多少,进而预判其药效。提取越充分,苦味物质必然更多,进而口感苦涩,所以形成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一般认知。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糖实际上是一种中药,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例如,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所以,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看,糖是一种中药,在组方配伍里加糖,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功效配伍。
从糖的分类来看,古代中药方剂中用的饴糖,相当于今天的麦芽糖。而今天经常使用的白砂糖和冰糖,其实属于蔗糖。而蜂蜜则又属于复杂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那么,从中医学角度看,这些糖类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
饴糖
为用高梁、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
甘、温,入脾、胃、肺经,能够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白砂糖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中液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
甘、平,入脾、肺经,能够和中缓急,生津润燥。主中虚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湿重中满者慎服。小儿勿多食。
冰糖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制成白砂糖后再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
甘、平,归脾、肺经,能够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脾胃气虚,肺燥咳嗽,或痰中带血。
蜂蜜
为蜜蜂科动物所酿的蜜糖。
甘、平,归脾、胃、肺、大肠经,能够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润肤生肌,解毒。主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溃疡不敛,风疹瘙痒,水火烫伤,手足皲裂。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大便不实者禁服。
由此可知,这些糖类基本上都是补中益气,生津润燥的作用,其中饴糖的药性偏温,其余药性为平,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仍然有可能助热。同时,有痰湿或中满的患者应该禁用或慎用。